发布时间:2018/11/06 点击数:3220
1、照搬照抄不得精髓
乡村旅游、休闲农业同质化是目前休闲旅游普遍存在的问题。一个地方火了,各地争相模仿。以袁家村为例,2015年国庆期间游客接待量达105.5万人次,年日营业额200多万,年收入超10亿,仅餐饮年产值就秒杀一个城市,这样一个现象级的项目自然引发了众多的追随者
乡村旅游从根本上是要满足周边城市游客的需求,同类型的乡村旅游项目都是在竞争同一批游客市场,当市场处于饥饿状态时,即便是同类型的项目都能获得成功,但当市场基本被瓜分殆尽后,后进入者如果不能在产品和服务上提供差异化,往往容易造成视觉疲劳,终以惨淡收场。就像小米第一个开展网络营销、粉丝经济营销大获成功,而其他手机学习则收效甚微。同样袁家村、莫干山洋家乐也是如此,如果将裸心谷照搬到另外一个地方,估计也会以失败告终。
2、传统与现代之间处理不当
很多旅游项目往往处理不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,容易犯两类极端的错误:守旧如旧或完全摒弃。好的乡村旅游开发一定是能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的。
3、经营管理方式粗放
我国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粗放主要表现在:景区业态混乱、服务水平良莠不齐、商家之间存在恶性竞争、物价水平混乱、卫生条件差、安保设施不足等等。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中国的各大景点,在乡村旅游中尤为突出。很多乡村旅游只重规划不重管理,只重噱头不重品质,往往造成了景区盈利能力低下和持续发展后继无力。
好的经营管理,往往能使一个地区脱颖而出。大家都看到袁家村、马嵬驿的成功,以为仅仅是关中文化、地域特色美食的成功,其实不尽然。袁家村和马嵬驿的成功,更多的是其经营管理模式的成功。
以袁家村为例,从2007年起,由村长带头建立的袁家村,经过不懈的努力,摸索出了符合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。核心思想就是商户分组自治制度。袁家村村委会将商户按照经营品类、所处位置分成了若干组,每组设立经营的组长。由组长负责统一管理卫生、品质、产品特色等,并设立动态打分和淘汰的机制。
同时袁家村对运营管理细节上的把控也是极为严格,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。举个例子,在所有的小吃餐饮店铺中,村里规定不允许有冰箱,以保证食材的新鲜,甚至村里面对灶台的大小、位置和设计风格都有严格的把控,以保证情景体验的原汁原味。
所以很多乡村旅游景区在模仿袁家村和马嵬驿的时候,只是看到了表面的术,而没真正学到深层的道。(关于袁家村成功经验在以前的文章中分析过袁家村餐饮日营业额200万,为什么别人一模仿就死翘翘?
4、乡村治理模式落后
乡村治理模式落后与上面第三点所说经营管理落后紧密相关。只不过乡村治理模式更多是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分析,而经营管理更多是具体的经营管理方法和途径。乡村治理模式很大程度上能决定一个乡村旅游项目的成败。
很多乡村旅游项目,权利义务、利益分配机制上往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:
(1)单一主体主导,其他利益相关者服从;
(2)主体之间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,积极性调动不起来;
(3)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。
袁家村的乡村治理模式就很好的解决了上边的三个问题。在袁家村,一直传承着“一个人富了不算富,大家富了才算富”的精神。为了让村民们共享乡村旅游成果,袁家村创新完善发展模式,将优势项目股份化,把8个作坊的股权出让给了村民和商户,他们可以自由入股享受收益,可谓“家家有生意,人人能就业”。
5、市场意识有待提升
目前很多乡村旅游项目都是依靠政府用行政手段在推动,忽视了市场构建和经营主体培育,终成为难以持久运营的“空壳景区”。这不仅增加了政府的负债,产生不了新现金流的项目还严重增加政府的负债。
6、产业链易断裂
发展乡村旅游往往还存在一个误区,就是把人吸引过来就好了,对于村落如何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不够深入,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往往鄙弃了一些传统产业,如畜牧业、养殖业、手工业、苗木产业等等。除非当地本身具有发展旅游十分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,否则不能对旅游产业拉动当地经济过分乐观,任何地方单一的产业结构都是十分危险的
一般来说,一个地区从事餐饮、住宿、土特产品的农户,不能超过总户数的40%,否则,将会形成产业链条中断。余下的60%农户可以从事养殖、种植、加工、手工艺品制作等工作,尤其是本地生态型餐饮原料的供应,一般一个农户需要8~10个供应户,产业链还可以以合同形式由本村延伸到周边从事乡村旅游的村寨。